近幾年,國內大力推動使用環保新能源,持續加大對燃燒機進行鍋爐低氮改造、
低氮燃燒器設備升級、生物質垃圾處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。
就能源量而言,生物質能已成為我國僅次于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。根據中國工程院《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報告》,中國含太陽能的清潔能源開采資源量為21.48億噸標準煤,其中生物質能占54.5%,是水電的兩倍和風電的3.5倍。且在新能源中,生物質能是唯一可再生的碳源,并能轉化為固態、液態、氣態燃料。
從全球看來,低氮聯產發電、生物天然氣的技術、配備和商業化的運作形式已經老練,工業規劃正在快速擴展。但在我國,生物質能取得的注重和認同遠不及風能、太陽能。而歐洲的生物質能是其最大的可再生動力分支,比重高達60%。由化石動力向清潔動力轉型的國際大勢中,我國在生物質能的起跑線上已經落后,應該比任何國家更加注重開展生物質動力。
自2016年末,國家動力局公開發布《生物質能開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之后,我國關于生物質能工業開展就一向利好不斷。作為一個農林廢棄物資源豐富,城市廢物亟須資源化處理的大國,生物質能發電供熱都將有利于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使用。
據預測,到2020年,我國生物質能工業新增出資將接近2000億,開展潛力不行小覷。到2016年末,全國已投產項目600多個,并網裝機容量超越1200萬千瓦。